蒋晓松这个名字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,可能并不为所有人所熟知,但他的经历却充满了跌宕起伏,值得细细品味。他是著名演员白杨和导演蒋君超的儿子,出生于上海,成长在艺术家庭,原本应该拥有一条顺风顺水的光辉道路。然而,随着特殊年代的到来,他的命运发生了剧变,被迫迁往安徽农村,度过了艰苦的八年插队生涯。那个时候,他甚至连恋爱都面临着乡村姑娘的拒绝。但他凭借自己的奋斗,最终走出了困境,前往日本留学,并且娶了一位日本教授的女儿作为妻子。更加令人称赞的是,他不仅走出了困境,还一手创办了博鳌亚洲论坛,被誉为“博鳌之父”。
1951年11月,蒋晓松在上海诞生,家中住在华山路一栋雅致的小楼里。母亲白杨是中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,曾参演过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等经典影片,名气响亮。父亲蒋君超也是著名的导演和演员,家中洋溢着艺术氛围。蒋晓松和妹妹蒋晓真一同成长,家庭条件十分优越,生活也过得十分舒适。家里有着留声机,每当闲暇时,白杨便与剧组的朋友们讨论剧本,而蒋君超也常常带着蒋晓松去片场观看拍摄,早早便培养了他对电影行业的兴趣。
展开剩余85%蒋晓松的父母婚姻较为复杂,白杨曾有过两段婚姻,第一任丈夫是戏剧家马彦祥,第二任是导演张骏祥,这两段婚姻都未能长久。蒋君超也曾有过一段婚姻,他的前妻白璐是一名演员,1947年因电梯事故不幸去世,留下了两个女儿。1950年,白杨与蒋君超结婚,组建了这个家庭,且两人和睦相处。1954年,蒋晓真诞生,家庭氛围更加热闹。
蒋晓松的童年过得安逸、幸福,父母的收入也足以让他在学校里衣食无忧,课余时间,他时常翻阅父亲的电影杂志,对电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。然而,1966年,特殊年代的到来让这个家庭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白杨被秘密拘禁,蒋君超因为涉及海外问题而被隔离,15岁的蒋晓松和12岁的妹妹突然成了无依无靠的孩子。为了寻找母亲的下落,蒋晓松骑着自行车在上海的街头四处打听,但无论怎么问,人们都不敢透露太多信息。1970年,蒋君超从隔离中归来,但面容苍老、步伐颤抖,蒋晓松看到这一幕,心里无比难过。
1969年,蒋晓松和妹妹被下放到安徽的农村插队,分别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。他被派往了来安县一个偏远的村庄,住在简陋的泥墙草顶房里。刚到那时,他才18岁,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。身材娇弱的他要做重体力活,手上很快磨出了血泡。夏天时,炽热的太阳让他汗流浃背;冬天时,寒风刺骨,屋里简陋的取暖设施根本不能让他暖和过来。每天,他都要承担插秧、割稻、挑担的繁重工作,肩膀被压得又红又肿,身体疲惫不堪,但即便如此,他心中始终充满着对家的思念。
通信条件极为困难,蒋晓松只能依赖偶尔接到的父母来信来维系与家人的联系,然而母亲的下落却始终无从得知。八年时光,他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,皮肤晒得黝黑,目光也变得坚定有力。虽然生活艰辛,但他却始终坚守着对未来的希望。
粮食紧缺时,蒋晓松会节省一些,积攒起来等到过年带回上海。1973年,他背着20斤米,挤着火车回到了上海,看到了消瘦的蒋君超,他几乎忍不住流泪。特殊年代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困苦,更是心灵上的煎熬。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,蒋晓松在村里总是显得与他人有所隔阂,尽管他在工作中努力做得比别人更好,但依然感受到来自周围的排斥。
许多同样是知青的同伴都已经回到城市,有的当上了工人,有的考取了大学,而蒋晓松却因家庭背景的缘故,始终未能获得机会。1973年后,很多知青都陆续回到了城市,但蒋晓松因为手续未批下来,依旧被迫留在了农村。他不是不想离开,而是无法离开。在村里,他继续坚持工作,推车、种地,一天天地熬着。虽然有村里人开始对他好一些,但那种孤独感始终萦绕在他心头。
到了1975年,蒋晓松已经24岁,成了村里的“大龄青年”,村里有些热心人开始为他安排相亲,但每次都无果。由于他的家庭背景,尽管他为人老实、能干,很多姑娘的父母一了解情况就决定放弃。多次尝试未果,蒋晓松心里充满了无奈与伤感,却也无可奈何。
直到1976年10月,特殊年代终于结束,大批知青返回城市,但由于手续未办好,蒋晓松只能继续留在农村。最终,直到1977年5月,蒋晓松才在父母的帮助下返回了上海。那时,他已经26岁,尽管八年的农村生活让他身体更加结实,但在婚姻方面,他依旧一无所获。
回到上海后,蒋晓松被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教部工作,负责教学仪器的管理。虽然工作并不繁重,但他依旧心心念念电影。1980年,29岁的蒋晓松决定去日本深造,父母将所有积蓄拿出来资助他,他乘飞机飞往了东京。到达后,他拜访了纪录片大师牛山纯一,开始了自己的拍片之路。
1982年,他偶然读到黄宗英的《小木屋》,这部讲述女科学家徐凤翔的小说深深打动了他,他决定将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。1983年,他组织了一个国际团队,开始了西藏的拍摄。拍摄过程中,蒋晓松背着设备在雪山上艰难行进,几度差点因高原反应而丧命。最终,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国际奖项,蒋晓松的名字也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。
虽然事业在日本逐渐走上正轨,但蒋晓松的个人生活依然寂寞。1985年,34岁的他依然单身,父母在上海焦急万分,托人安排相亲,但因为蒋晓松身在海外,一切都无法实现。直到1986年,他通过日本朋友认识了向山德子,她是一位早稻田大学教授的女儿,气质出众且会中文。两人聊得很投缘,逐渐发展为情侣关系。
蒋晓松与向山德子的相遇,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。1986年,他受邀赴美国加州大学讲学,在那段时间,向山德子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。1989年,蒋晓松回到日本,与向山德子举行了简单却温馨的婚礼,婚后,他们有了一个女儿——由依。
随着家庭的圆满,蒋晓松的事业也更加蒸蒸日上。他与日本NHK合作拍摄的纪录片《中国》和《故宫》在国内外都受到了热烈反响,为他赢得了中日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地位。1992年,蒋晓松在海南博鳌镇看中了这里的潜力,开始了博鳌的开发计划。1996年,他的母亲白杨去世,公司的经济也遭遇了困境,幸亏妻子向山德子帮助他度过了难关。
1997年,蒋晓松在博鳌建立了高尔
发布于:天津市优邦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